- 簡體中文
- 繁體中文
- English
- Japanese
- Korean
- Russian
- French
- Spanish
“注釋”翻譯技巧的運用
注釋是翻譯人員根據讀者的閱讀需要添加到翻譯文本中的、原作中沒有的解釋、說明或譯者個人的理解。注釋的內容主要是補充背景材料、介紹風土民俗、介紹人物或特定時間、介紹社會人文知識以及譯者認為應當補加的說明等,是譯者實現翻譯目的不可或缺的一種手段。但翻譯實踐的現狀是:譯者在是否注釋、何時注釋以及怎樣注釋的問題上往往還只能根據個人的判斷甚至喜好來處理,沒有或許也不需要有相應的規則加以限制,雖是這樣,但“注釋”技巧的運用應掌握如下幾項標準:
(1)簡潔明了,意思到位。過多過長的注釋會干擾讀者的正常閱讀。
(2)體會原作,當注必注。要有針對性,根據譯作設定的讀者群決定是否加注。
(3)標記清楚,位置適當。根據原作的篇幅、題材決定注釋的形式:句中加注、頁后加注、文后加注等。
文化的差異使注釋的存在有著必要性,除某些專業文章對語言本身進行注釋之外,可以說注釋基本上是文化的注釋。在諺語及文學翻譯作品中使用注釋的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會影響譯作的流暢,給閱讀帶來不便,但為了使譯作能夠盡可能地展示原作的文化內涵,如實傳遞原作中的文化信息,注釋則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譚載喜先生說:“翻譯中對原文意思的理解,遠遠不是單純的語言理解問題。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受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
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的理解如此重要,同時也正是文化信息在翻譯中的完全傳遞,構成了翻譯中的難題,那么,注釋的合理運用是解決這一難題的一個不可避免的選擇。
四、文化視角下中日諺語“注釋”翻譯,“歸化”與“異化”技巧
在諺語翻譯中,對于原作中一些具有文化內涵而難以翻譯之處,一般采取兩種策略:即: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
日文翻譯成漢語的“歸化”可以說成漢化,它采取了漢語的表達方式,對中國讀者來說有親切感,其好處在于中國讀者容易閱讀,弊端是譯文常游離于原作太遠,使譯作失掉了原作的文化意境和內涵,減少了讀者閱讀日語諺語的新鮮感。“異化”的好處在于能夠使讀者獲得完全不同的閱讀經驗,不足之處是閱讀可能不夠流暢,甚至或許艱澀難懂。
比如在翻譯諺語時,把“猿も木から落ちる”譯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把“噂をすれば影を指す”譯為“說曹操,曹操到”,這是典型的采用了歸化法的翻譯。這基本上是意譯,很符合中國人的口味,但是在翻譯過程中失去了原來日語的韻味,用漢語的形象取代了日語原有的形象。如果把這兩個諺語分別翻譯成:“猿猴枝雖高,會從樹上掉”和“說到此人時,此人身影現”,那么它就保留了日語原來的形象,并且很好地傳達了原有的信息,比較俏皮又比較忠實原文,雖然顯得比較囉嗦,但相對比較生動。
在日文翻譯中,是采用歸化法還是異化法,目前說法不一,有的認為異化的手法更為我國翻譯工作者所接受和認可,有的認為除了上世紀30年代異化法曾一度占主導地位外,其余的大部分時間里,大多數翻譯人員都運用了歸化的翻譯手法。無論是運用哪種方法,都不能一概而論是好是壞,最主要的核心是關注是否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